山西1700余处文物出现险情 极端天气下如何为文物撑伞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1-10-13 08:57
▲受近期强降雨妨碍,山西省平遥城墙发生局部坍塌,城墙抢险补葺程序已对接启动。图为平遥城墙坍塌处理现场。新华社发
风雨中的山西文物正受到威胁。受此次强降雨妨碍,太原晋祠多处建筑屋面漏水,奉圣寺大殿西南角挡土墙坍塌;天龙山部分石窟漏水,山体塌方损坏景区部分路面;蒙山开化寺遗址及连理塔的南厢房,出现较大险情;**阳曲县委旧址正房东耳房墙体开裂,濒临坍塌;太原三轸真武庙戏台濒临坍塌,妨碍下方民房安全……
“村村有古庙,处处有古建”,山西是我国文物大省,目前登记在册的不成移动文物达53000多处,古建筑28000多处,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誉。暴雨之下,山西文物受损的最新情况如何?抢险补葺工作有何进展?除了自然灾害,近年来文物庇护还面临哪些挑战?应该从哪些方面持续发力?围绕这些咨询题,记者进行了现场探访,并采访了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庇护研究院院长任毅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
现场探访
1毫米宽的裂缝也不放过
抢险补葺与时刻赛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灵娜 自山西运城报道 10月12日,蒲津渡遗址,四尊唐代铁牛伫立在黄河岸边。记者在现场看到,10多名工作人员正在对大铁牛附近墙体裂缝进行紧急修复。
▲现场视频(制作:李柏逸 陈晓晴)
蒲津渡遗址的发现,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黄河变迁、环境考古以及黄河治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1989年8月,蒲津渡遗址就发掘出了黄河铁牛。现在,铁牛的牛身在室外广场,而铁牛的锚桩位于博物馆展览厅内。连续降雨造成了展览厅顶棚漏雨,对锚桩的庇护带来了不利妨碍。”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负责人张朝阳告诉记者,“我们用手一点一点地摸,终于找到了那个表面1毫米宽的裂缝,趁着天晴,抓紧组织力量抢修。”
“11日:小雨,铁牛表面有轻微脱落现象,已拍照”“12日:小雨转晴,四号铁牛有渗水现象”……在一本工作笔记中,记者看到了蒲津渡遗址工作人员的日常检查情况,这些细小的咨询题每天以图文的形式上报,为尽快维修做好充分准备。
运城是我国拥有全国重点文物庇护单位最多的地级市,是文物抢险补葺、做好险情处置较为忙碌的地点之一,相关工作开展情况也是运都市纪委监委当前监督的重点。
近些天,运都市纪委监委驻市文旅局纪检监察组组长王毅峰一直奔波在监督检查的路上。12日一大早,王毅峰与运都市文物庇护中心相关同志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再次启程,一同赶往解州关帝庙。
路上,王毅峰告诉记者:“春秋楼二楼漏雨的情况是大伙儿比力担心的,必需做好险情处置,庇护‘夜读春秋’塑像。”顶着小雨,联合检查组对防汛物资储备、应急预案、工作人员履职、隐患排查解决等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
关帝庙春秋楼为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物,目前二楼阁楼差不多铺设了防雨布,将雨水引到楼外,使得雨水并未漏至一楼。记者了解到,由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关公塑像并未受到损坏,尚不需要进行大修,春秋楼一楼能够正常开放。
从春秋楼出来,天气差不多小雨转晴,王毅峰对工作人员进行了提醒:“防汛办法要依照天气情况及时调整,雨停了可将防雨布上的积水擦干,并适当揭开进行通风,幸免木质建筑受潮,要绷紧心中的弦,防范次生灾害。”
解州关帝庙50公里外的芮城永乐宫,是联合检查组当天检查的第二处全国重点文物庇护单位。
据了解,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杰作。1959年至1964年间,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得位于库区淹没区的永乐宫,被整体搬家至芮城县城北郊的龙泉村附近。
记者在永乐宫见到了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祁英涛的亲孩子祁世明,从事建筑行业的他刚好从外地过来,他对记者讲:“我父亲曾是永乐宫迁建项目总负责人,今天看到这个地方的壁画庇护、建筑庇护情况,永乐宫的庇护比我想象的好。”
永乐宫地势北高南低,四条排水管从北向南流向景不雅湖。渗水坑能够利用雨水涵养园区内的植物,排水口则能够将雨水引至排水管道,这几天院内几乎没有积水,景区内游客也都在有序参不雅。
“这得益于我们从抢救性庇护到预防性庇护的转变。雨季之前,我们对排水管道进行了改造,并对上世纪80年代的涵洞进行了完全清淘。”沿着景不雅湖一路向北走去,永乐宫壁画庇护研究院院长席九龙介绍讲。
“持续的强降雨对文物建筑本身确实是一种威胁,并且补葺庇护工作需要在晴天进行,降雨期间只能通过及时采取支护、遮盖、疏通水道等办法,防止文物险情进一步扩大。”运都市文物庇护中心副主任王大奇介绍,当前,需要加强日常巡查,做好文物险情排查和受灾情况统计工作。
当前,运都市500多名全职文物庇护工作者和众多兼职文物庇护员一直在一线坚守,在文物抢险补葺上与时刻赛跑。
专家访谈
面对气候变化,文物庇护要有前瞻性
记者:山西文物受损的最新情况如何?目前省文物局开展了哪些抢险补葺工作?
任毅敏: 截至10月11日19时,山西省各市上报共有1783处文物不同程度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等险情,9座博物馆纪念馆出现小面积漏雨等情况。其中,全国重点文物庇护单位176处、省级文物庇护单位143处、市县级文物庇护单位661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庇护单位的不成移动文物803处。
据初步调查,文物受损较为严重的有晋都市、晋中市、运都市、阳泉市、吕梁市、太原市,约占全省的90%以上。国保、省保单位要紧险情是屋面小面积渗漏及周边护坡岩体、地基等出现滑坡等咨询题,低级不和不决级文物出现墙体坍塌、梁架倾倒等险情相对多一些。在社会上受关注程度较高的是平遥城墙发生部分墙体坍塌,坍塌和滑落的墙体段落共51处,其中内墙夯土坍塌的有15处,内墙女儿墙及顶部海墁层悬空、下部夯土滑落的有36处,所幸的是未造成人员损害。
目前,省文物局抢险补葺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一是 进行雨季防灾专门摆设,要求各地加强日常治理,采纳遮盖、临时支护等办法对有险情的建筑排除险情;二是 加强应急值守,要求各地做好险情监测,发现险情的要及时处置,确保文物和周边群众安全,同时对全省文物单位险情情况进行统计;三是 组织全省有资质的单位主动介入,进行现场排险,各地正在抓紧编制抢险方案。
▲太原市蒙山开化寺后墙摇摇欲坠(图片来源:文博山西微信公众号)
记者:古建筑在我国分布情况如何?它在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据着怎么样的地位?
徐怡涛: 古建筑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不成缺少,也最直不雅的一个窗口。我国古建筑的分类特别广泛,它是指在1840年往常修建的建筑工程,因此绝大部分的考古遗址都跟建筑有关。古建筑不单涵盖了我们所熟悉的宫殿、园林、寺庙、民居,城墙、陵墓等也同样属于古建筑的范畴。和其他的不成移动文物比拟,古建筑更加真实可感,这种文化的传承不是讲教式的,而是浸润式的。
任毅敏: 山西登记在册的不成移动文物有53000多处,其中古建筑有28000多处。山西古建筑以木结构遗存最负盛名,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早期木结构建筑序列完整,中国仅存的4座唐代木结构建筑都在山西,此后多数朝代的建筑在山西都能找到;二是类型丰富,从城墙到寺庙道不雅再到民居会馆,无所不包;三是古建筑分布较为平衡、各有特色,晋东南地区是早期木结构遗存重点集中区,而大同地区的古建筑则呈现更为明显的**特色。这些古建筑一旦被损坏甚至摧毁,对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害不成想象。
记者:除了山西省,此前河南省的文物也曾受到暴雨的侵扰。近年来,我国的文物庇护面临哪些挑战和困境?
任毅敏: 干燥是庇护文物和古建筑的重要条件。过去北方气候干燥少雨,少地质灾害和虫害,比起南方更利于木质建筑保留,因此非常多建筑和塑像彩画得以代代传承。但随着气候变暖,北方雨水增多,来自环境的挑战愈发频繁。
除了自然因素,报酬因素也需被考虑在内。在资金投入方面,山西文化遗产比力丰富,当前的资金投入和文物庇护所需的资金比拟,还存在不小差距。此外,当前我国维护文物的资金要紧依靠**的财政投入,没有引入足够的社会资金。
在人才方面,我国从事文物庇护的专业基础科学研究人员和修复人才比力缺乏。大量图书馆和博物馆古籍、书画修复工作都面临人员数量不足、老龄化、后继无人等咨询题,因此大量亟待维护、修复的珍贵文物只能“无奈地等待”。
在应急办法方面,我国针对文物庇护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对紧急情况或特别情况的办法还存在不足。
徐怡涛: 我们常讲“水火无情”,文物面临的要紧破坏正来自这两方面。雨水、空气凝聚水、江河水、湖水和海水、地下毛细水等,均以不同方式妨碍文物和古建筑。石、陶、土、木等材料容易吸收水分,渗入文物建筑的雨水会造成原本脆弱的材料软化和溶解,通过冻融作用、生物作用等损坏和腐蚀文物。除受降水妨碍外,空气湿度较大时,空气中凝聚水会附着于石质文物表面,加快文物表层风化过程,同时促进微生物在其表面的生长,威胁文物安全。别的,暴雨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土体坍塌等地质灾害,对文物造成破坏。
火分两种,一种是天火,另一种是报酬使用不妥而造成的火灾,目前来看后者带来的妨碍更大。我国文物建筑多以木材为要紧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且所用木材年久干燥,耐火等级低,起火后燃烧速度极快。而目前大量的古建筑就位于一般人一辈子活的场所,因此无法幸免频繁用火用电,由此带来火灾隐患。
记者:面对这些威胁挑战,文物庇护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任毅敏: 面对气候变化,文物庇护要有前瞻性,提早做预判并采取相应办法,及时制定合理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庇护。目前,山西非常多文物庇护单位与本地公安机关、村委会都建立了联动机制,以便灾害来临时及时调动人员庇护和转移文物。今后我们将接着重点开展这方面的应急演练。
徐怡涛: 为文物“撑伞”,不仅在灾害之时,更在日常之每刻每时。下雨了防水,火灾了防火,如此的应急办法的确非常重要,但并非长久之计。以古建筑的日常维护为例,平常一些不起眼的工作,比如屋顶拔草、更换个不椽子或门窗构件、墙体抹灰、加固松动的台基、局部修补或更换风化的地砖等,就能帮忙古建筑延年益寿。但假如年久失修,小漏洞会带来大隐患,即便没有突发暴雨的冲刷,古建筑也会在日常风吹日晒中走向消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权威声音
分类施策,确保文物得到及时庇护
近日,山西大部分地区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部分河流出现险情。山西多处文物受到不同程度妨碍。闻“汛”而动,各级文物部门紧急应对,全力打好汛期文物庇护仗,扎实做好文物防灾减灾工作。
▲垣曲“县保”成家坡药王庙坍塌(图片来源:文博山西微信公众号)
国家文物局马上派出专家组实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妨碍情况,指导文物救灾工作,紧急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支持山西开展因灾受损文物应急、抢险、修复等,确保文物第一时刻得到应急庇护,并将在后续文物庇护项目和经费上给予重点倾斜安排。指导山西接着加强巡查排险,完善应急办法,做好安全防护,严防次生灾害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山西省文物抢险补葺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各地加强日常治理,采纳遮盖、临时支护等办法对有险情的建筑排除险情。平遥城墙出现险情后,山西省文物局先后于10月5日和7日别离派出专家赴现场进行指导排险工作;对受灾文物进行分类推进庇护,通过边报批边施工的方式做好应急抢险。
“我们也加大了险情监测力度,特不是关于出现险情的岩体、护坡、夯土、城墙等加强监测,防止出现坍塌、滑落,确保周边民众和文物安全;做好文物构件的庇护,指导市县对已坍塌的文物建筑构件进行分类编号,并在后续庇护补葺中尽可能使用原有构件,以保留更多的历史信息。”山西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资金和项目正在做相应调整和统筹安排,尽可能将出现险情的建筑和差不多立项的建筑相结合,通过方案的补充设计将险情建筑纳入补葺范围;正加大预防文物常见险情的科研支持力度,针对性研究各类险情的解决方案。
“全国重点文物庇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庇护单位出现严重险情的较少。”山西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加大文物庇护维修资金投入,“十三五”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用于古建筑类文物庇护单位的维修和抢险庇护资金10.6亿元,其中中央文物庇护专项经费6.76亿元、省级文物庇护专项经费3.84亿元。出台《山西省文物建筑构件庇护治理方法》《文物庇护工程治理方法》《山西省文物庇护工程文明工地治理方法》等行业标准和规范,为文物建筑庇护工作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开展重要古建筑和彩塑、壁画的数字化庇护工程,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重要古建筑和彩塑壁画进行数字化信息保全,对平遥城墙、永乐宫壁画、佛光寺东大殿等重点文物庇护单位进行险情监测。
“作为文物资源丰富,特不是有着28000多处古建筑的文物大省,如此繁重、迫切的文物庇护任务,仅靠各级**投入是远远不敷的,再加上文物自身规律等缘故,山西省大多数市县保和尚未公布为文保单位的文物古建筑庇护依然是当前山西省文物庇护面临的最大咨询题和挑战。这也是此次灾害中受损严重的文物,多集中在县级及县级以下文物庇护单位的缘故。”山西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关于这些文物,一方面山西省文物局正在不竭提升相应的庇护级不,加强文物安全督察和文物建筑消防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国家文物局及省级文物部门鼓舞各地**出台配套激励、奖补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庇护。
针对易发生损毁的文物类型,国家文物局进行了分类施策。本年6月,国家文物局出台《关于加强桥梁文物防灾减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桥梁文物防灾减灾各方责任,将桥梁文物纳入地点防灾减灾体系,明确各级文物行政部门任务分工,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技术建议。结合全国石窟寺庇护利用工作总体摆设,开展了石窟寺专项调查,摸清石窟寺保留状况,重点推进中小石窟寺抢救性庇护。指导中国古迹遗址庇护协会公布《关于加强城墙类文物庇护治理工作的倡议》。
目前,国家文物局正从多方面推进文物防灾减灾工作。一是鞭策各级地点人民**将文物安全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强化各级地点人民**的文物安全主体责任,确保文物、应急治理、水利、交通、自然资源等相关各部门分工协作。二是指导各专业单位开展相关科研项目,鞭策基础研究、新技术应用及系统集成,形成系统科学体系,鞭策文物庇护从“抢救性庇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庇护并重”转化。三是综合近期山西、河南等地文物抢险救灾情况,举一反三,研究制定出台国家层面的文物自然灾害应急治理方法,增强文物抗灾能力和抢险救灾保障。四是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关成果,进一步支撑文物防灾减灾工作,加强文物灾害风险预判、防范和统筹摆设工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弛整理)以上就是“山西1700余处文物出现险情 极端天气下如何为文物撑伞”的全部内容,平常有关注资讯这块的朋友,可以收藏大海博客网[www.sogoubaike.cn]。

原创文章,作者:搜够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goubaike.cn/archives/75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