띪띪띪띪:帮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善表达,会决策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笑话:

从前有个吝啬鬼,他不小心掉河里了。正巧一个好心人路过,看见他在水中挣扎,忙趴在岸边对吝啬鬼喊道:“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但是这个吝啬鬼没有照做,好心人想了一会儿,看着不断下沉的吝啬鬼说到:“我把手给你,你快拉着上来!”吝啬鬼这才伸出手去抓好心人。

是不是觉得这只是个笑话,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吝啬鬼。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就是那个吝啬鬼。

明明是一样的事情,换个表述换个背景我们往往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

这就是框架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于1981年由阿摩斯·特沃斯基与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他们发现尽管得失的期望值相同,但人们总会因为提问的方式呈现出获利面或损失面,而做出不同的决定。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框架效应的存在。

比如去电影院看电影,不小心丢了50元,你会很快找理由忘掉这件事,继续看电影。可是如果价值50元的电影票丢了。你会再花50元买一张电影票吗?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人都不会继续看电影了。同样是损失50块钱,为什么结果不同。

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测试:

假设地球即将毁灭仅剩下600人时,超人出现,可以拯救地球,超人为你提供了两套方案,供你选择:

第一个方案

A、救200人,

B、抽签三分之一的机会救活所有人,三分之二的机会一个也救不了。

调查发现大多数人选择A方案,因为B方案不确定太强。

可是当超人给出另一个方案

C 、放弃400个人

D、抽签三分之一的机会救活所有人,三分之二的机会一个也救不了。

大多数人选择了B选项,明明一样的答案为什么在不同描述之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因为人们厌恶损失的心理。人们宁愿救下多少人,也不愿意放弃一个人,哪怕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总失去理性。

当你了解框架效应后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它的存在。

比如商场的优惠券,满199减50的活动,商家会不断强调消费后能得到多少,以促进消费者消费。

比如同样的脱脂牛奶,你会选择含脂肪1%的还是脱脂达99%的?

比如两盘一样的牛肉一个写着80%瘦肉,另一盘写着20%肥肉,你会选哪个?

很多产品打出广告每天只要1元钱,每天180豪车开回家。为什么不直接说总价呢?

了解框架效应不仅可以让我们避免一些盲目决策,而且还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明白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据说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时,起初一直打败仗,不敢上奏战况。后来被朝廷催促,不得已上奏写“臣屡战屡败”。后来幕僚看了建议改为“屡败屡战”。后来曾国藩不仅没因战败被罚,反而获得赏赐无数。

本文转自:http://www.chuangzai.com/post/23899.html 来源: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创文章,作者:搜够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goubaike.cn/archives/69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