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
对于中东乃至世界局势而言,6月18日是不普通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是伊朗第13届大选的投票日。
自上届大选(2017年)以来,一系列事件彻底改变了伊朗的政治格局——美国撕毁伊核协议并重启对伊制裁、苏莱曼尼遇刺身亡、民众抗议此起彼伏……
在这一背景下,伊朗此次的大选结果备受外界关注。19日中午,经历了19个小时的紧张计票后,伊朗大选结果正式出炉。
强硬派代表人物、司法总监莱西得票数远超其他3位候选,赢得1780万张选票,以62%的得票率毫无悬念地当选新任伊朗总统。
在最后剩下的几名候选人中,莱西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因为他并未在伊朗政府内担任过任何重要官职。
莱西既不是前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雷扎伊那样的军事悍将,也不同于前伊朗央行行长赫迈提那样精通经济的技术型官员,更并非前伊斯法罕省省长迈赫拉利扎德那样的“封疆大吏”。
但这并不影响莱西最终拿下大选的胜利。一方面,在当选总统之前,莱西已在伊朗司法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莱西在2017年就曾参加过大选,虽然最终以38%的投票率输给了鲁哈尼,但这为他积攒了大量的民意基础。
除了莱西的出身独特外,此次伊朗大选背后,至少有4个值得关注的细节。
1,事实上,本次参加最终大选的候选人一共有7位,但在周三(16日),伊朗前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突然宣布退出大选,转而支持莱西。
再加上此前退出大选的伊朗前副总统迈赫拉利扎德,以及伊朗议会研究中心负责人扎卡尼,最终参加大选的候选人其实只有4位。
此外,虽然此次大选伊朗共有5900万合格选民,但实际投票的只有2860万人,投票率只有48%,远低于2017年的72%。
投票率之所以如此之低,是因为许多伊朗选民都认为,莱西当选是板上钉钉的事,多自己一票不多,少自己一票不少。
一系列迹象表明,这是一场早已“内定”好的伊朗大选。
2,针对莱西的讨论不应只限于“能否当上总统”,而是他是否会成为继霍梅尼和哈梅内伊之后,伊朗第三代最高领袖。
1939年生人的哈梅内伊已经82岁高龄,挑选接班人是他不得不提上日程的一件事。
换句话来说,这次的伊朗大选不仅仅是要选出新任总统,更重要的是要选出一位哈梅内伊的接班人。
很显然,莱西就是哈梅内伊心仪的人选。
早在2006年,莱西就被哈梅内伊任命为专家会议的成员。在伊朗的政治体制中,专家会议这一机构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高领袖就由其选举产生,而加入该机构,是成为最高领袖的必经之路。
此外,哈梅内伊希望莱西复制自己的履历——先当总统,积累足够的执政经验,随后再成为最高领袖。
3,随着更强硬的莱西上台,拜登带领美国重返伊核协议恐怕要功亏一篑了。
事实上,拜登想带让美国重回伊核协议很简单,只要取消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所有的对伊制裁即可,但迫于国内的政治压力,拜登的态度始终停留在“取消大部分对伊制裁”上。
但在伊朗的态度很坚决,要求美国必须先取消所有制裁,才能继续谈。这也是美伊在维也纳先后进行了6轮谈判,但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根源所在。
如果拜登真的想让美国重返伊核协议,在鲁哈尼下台前与伊朗达成协议无疑是最好的时机。
毕竟伊核协议不但是拜登的政治成就,也是鲁哈尼的政治成就,他也会乐见在离任前恢复该协议。
而现在,“反美斗士”莱西上台后,其对美态度势必要比鲁哈尼强硬的多,美国短期内重返伊核协议已成泡影。
拜登想让美国重回伊核协议,但却不向伊朗展现足够的诚意,说到底还是魄力不足,不敢直面国内政坛的压力。
但问题在于,由于执意让美国重返伊核协议,拜登早就招致一片骂声。而现在,由于自己的优柔寡断,美国重返伊核协议计划泡汤,拜登又让支持者失了望。
到头来,拜登干了一件“两头不落好”的事。
4,伊朗大选结果公布后不久,普京很快便给莱西送上祝贺。这个速度,可要比当初祝贺拜登要快得多得多。
普京向莱西表示,希望俄伊在各个领域的建设性合作继续发展,并在国际问题上进一步合作。普京还强调,这符合两国的利益。
很显然,莱西的当选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伊朗本就是俄罗斯在中东的重要盟友,随着更加强硬的莱西上台,俄罗斯在中东的战略存在将会得到进一步保障。
当然,对于美国来说,强硬派执掌的伊朗,将会更加难缠。而对于以色列来说,更是如此。
隐约可见,中东和美伊之间新一轮的动荡与不安,正加速到来!
原创文章,作者:搜够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goubaike.cn/archives/15903